2016国考言语理解错题
此次做题正确率78%,耗时25min
其中阅读理解正确率71%,语句表达67%,逻辑填空85%
一,逻辑填空
1.在某种程度上,各地博物馆收藏化石,是对我国化石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但__的是,这种方式的收藏也不能被__,因为这就像吃鱼翅的人越多,遭到杀戮的鲨鱼就越多—样。
依次填入画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遗憾,复制
B:矛盾,鼓励
C:不幸,推广
D:尴尬,宣传
我选的是的c错误,正确答案是B
正确思路应该是,读文段意思一方面要保护,但也不能支持此种保护方法就很矛盾。
2.在星子理论产生之前,人类在宏观世界里从未观测到任何负能量的物质。把真空的能量定为零的经典物理学,无法____种比真空具有更少能量的物质。而在量子理论中,真空不再是____,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虚粒子对(一种永远不能直接检测到,但其存在确实具有可测量效应的粒子)产生和湮灭。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理解,高高在上
B:相信,空空如也
C:认可,一尘不染
D:接受,—无所有
我选的B,理由是空空如也和一无所有意思接近,然后选了B
在读前一段,在星子理论产生之前,人类在宏观世界里从未观测到任何负能量的物质。把真空的能量定为零的经典物理学。原来从未观测到,现在应该是接受,无法接受,相信物质也没有这种说法,而且真空本来就有空的意思,在加空空如也就重复了。
1772年,在西方世界,狄德罗 长达21年编纂的《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大功告成;而在东方世界,乾隆皇帝正式下诏编纂《四库全书》。作为主编这两部巨著的领袖人物狄德罗和纪晓岚,他们曲折的命运,无疑最集中地 了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心路沧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废寝忘食,显露
B:呕心沥血,展示
C:苦心孤诣,反映
D:精益求精,表现
我选的是C,首先排除A,D,然后B,C选,呕心沥血感觉成都过于重了,付出了很多心血,而苦心孤诣意思是花费了很多的心思
但是没有体会其中的差别,文中有时间应该选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形容费劲心血和精力,常用来形容长时间的努力
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的专营,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至高境界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强调勤奋程度。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辛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的奔波
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和勤奋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如履薄冰:形容小心谨慎,像走在冰面上一样。
二、言语理解
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当时看到A和B,主题词是认知方式,就准备从A与B 中选。
主题词是科学会出错,本段一直也在围绕这主题词来论证的
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运动曾给中国带来富国强兵的希望,而经其手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条约却让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因如此,一百多年来,李鸿章头顶变换着救国、误国、卖国三顶帽子。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只有给其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能更清晰地解读他的所作所为。而在如何定位上,诸多史学著作或抓小放大,或以偏概全,或就事论事,隔靴搔痒,雾里看花, 。
A:读者难有尽兴之感
B:有失公允之处颇多
C:真正的佳作甚为罕见
D:难以摘掉这三顶帽子
我选的D,原因是有三个或,文段读下来其实是选有失公允的,有失公允对精准定位和三个或,选B
在现代军事中,战略威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战略威慑的实力,由常备军和后备力量两个部分组成,要确保这两支力量正常运转和发展,除了国民经济动员外,还需要一种无形力量的支持。这正是信息化战争中,新闻舆论战所承担的战略任务。因为没有媒体的宣传,别人就不可能全面感受到你的“强大”,其威慑作用也会大打折扣。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都是借助媒体挥舞“威慑大棒”,战前就发动大规模的舆论攻势,使对方先失一局。可见,通过舆论战抢占话语权,先发制敌,形成对己有利的战争环境,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新闻舆论战对战略威慑至关重要
B:舆论战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手段
C:大规模舆论攻势成为现代战争的前哨战
D:媒体宣传是联结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的纽带
本题我选的B,首先我排除D,没有舆论战主题词,我只看到了后面,还在B,C选项纠结。
本地正确思路应该是,首先看到可见表总结,那么一定有舆论战,然后看到因为,是在解释前面一句,所以重点是黄色,但是黄色有代词这,这代表战略威慑,而且本段也是围绕战略威慑展开的,因此选A
我们已经目睹,那些科幻小说中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未来科技逐一实现,并且改变了真实的世界。也许有一天,科幻小说不再思索和模拟技术的实际作用,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叙事者的主题,人类宿命甚至宇宙命运之上,我们仍要感谢它们帮助我们幻想过未来世界。只是,但愿永远可以有人像儒勒•凡尔纳在一百多年前那样由衷地发问:难道人们真的不可能用更短的时间环游地球吗?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希望科幻作品:
A:尽可能想象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B:更加关注科幻故事情节本身的发展
C:能够继续激励和启发未来科技的创新
D:应努力探讨未来科技应用的具体表现
本题我选的是A,答案是C,应用更短的时间环游世界对应影响或者创新,然后第一句是说的想象科技未来实现。选A
如果选A是话,前面已经说了这个话题了,所以不能选A,应该是对应的创新